網誌 Blog posts太陽能如何賺錢, FIT vs PPA11/11/2020development / trending太陽能系統運作很簡單,吸收陽光轉化成電力,系統唯一的產物就是可供使用的電力,看似十分簡單,但太陽能的營運商如何賺錢維持生活? 首先不要混淆營運商(Operator)與生產商(Manufacturer)或承建商(Contractor), 太陽能模組生產商是靠生產太陽能板賺錢,賺的是生產的利潤;承建商是靠興建太陽能系統賺錢,賺的是工程費;而營運商賺的是賣電的費用。 電力是沒法保存的(儲電系統普及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太陽能一產出便需要在地消耗,不能在地消耗就會經電網傳送到有電力需要的地方,否則就只有「棄電」,所以營運商未必能把每分電力都變成利潤。 有見及此,營運商有各種的方法將收入鎖定,其中最普遍的兩種就是Feed-in Tariff (FIT) 和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 FIT的運作十分簡單,是營運商與電力公司簽定協議,電力公司以較高的價錢回購電力,而且通常年期是足以營運商回本之餘再有賺,因為FIT的主要作用是「補貼再生能源」,鼓勵該地方的人支持再生能源,製造再生能源可行的概念,通常用於對再生能源認知度比較低的地方。 而PPA的做法是,營運商與在地用家簽定協議,將電力以市價售於在地用家,這種方法流行於一些再生能源發展蓬勃的地方,因為首先營運商要確保太陽能的賣電成本要有競爭力,起碼不能貴過電力公司,其次是用家對太陽能系統的信心,因為PPA建的系統很多時是1MW以上,不熟悉的用家不可能把整套系統放到自己的屋頂上。而且營運商通常會有Take or pay的條款,即是就只有生產出來的電,用家便要購買,從而鎖定賣電的利潤。 簡單來說,再生能源的發展通常是由FIT過渡到PPA,而這種過渡是殘酷的,因為補貼的取消使到市場很多實力較低的參與者被迫退出,剩下有實力的參與者,例如英國、德國、西班牙取消FIT時,成千上萬的承建商結業因為沒有生意,好處是剩下是實力玩家能夠帶領市場步往真正的無補貼再生能源發展。... 裝太陽能會影響天台防水層嗎?28/09/2020development / trending裝太陽能會影響天台防水層嗎? 對於天台的工程,應該不少業主第一個疑問就是,究竟施工過程會否傷害天台的防水層,香港雨水天特別多,如果有漏水問題是得不嘗失,相信所有業主都不想因為支持環保而引起漏水問題,那究竟合格的太陽能承建商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出現漏水問題,其實漏水是因為天台的防水層穿了才會發生,那為什麼部分承建商要鑽穿天台?那是因為有些人把支架和太陽能板用螺絲固定在天台上,結果鑽穿了天台。那固定的方法就只有鑽穿天台嗎?當然不是,不鑽穿(non-penetrative)的方法主要有兩個方向:固定負重(deadload) 和 黏合 (adhesive),前者是用自身重量把整套系統牢牢壓在天台上,後者是以黏合劑將系統牢牢黏附在天台表面上。 固定負重 九成九都是用deadload,通常做法是承建商預製水泥墩,重量大約一塊50-150kg不等,然後支架用螺絲固定在水泥墩上,一整行的太陽能板(十數塊)分分鍾已經重數噸,足以抵擋十級颱風。這種方法簡單直接,缺點是搬運成本大,尢其是有些天台沒法使用RP/升降機,使用人手/吊臂搬運的成本很大,還有一點就是,香港有些舊式住宅的天台承重很少,並沒有預計有大量水泥墩放在天台上,rule of thumb是通常天台有2-3kpa就足夠了。九成九的商業項目都會使用水泥墩作為負重把系統壓在天台上。 黏合 做法是把一些bonding agent 塗在水泥墩下,然後接合天台表面,增加太陽能系統的抗風能力,同時減少需要水泥墩的重量,缺點是Adhesive /bonding agent 的價錢並不便宣,而且最大的問題是,天台的表面未必是完全平坦,無法達至原本想要的黏合效果,之前和一些承建商討論,很少人用bonding agent是因為就算能夠完全黏合天台,大風的時候可能會把天台表面扯開,使防水層受破壞,所以很少人使用。 基於抗風能力和負重之間的平衡十分重要,所以商業項目通常都會先由注冊結構工程師做一份可行性報告,他們會計算風壓和天台負重,建議系統該如何設計,這筆顧問費可不能省。... 太陽能效能:Panel efficiency, yield, Performance ratio13/09/2020panel / trending試過不少人問我 「你的太陽能板的效率是多少?」 「21%,幾乎是現在最先進的太陽能板」 「不是吧,別家的系統有80% 效能,你的為什麼會這麼差?」 「不可能。」 評論一套太陽能系統質量高低,可用參數有很多,有人用太陽能板的效率 (Panel Efficiency),有人用系統產能 (Yield),有人用效值 (Performance Ratio),每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是因為大家所說的參數不一樣,其實大家都沒有錯,只是著眼點不一樣。 太陽能板效率 (Panel Efficiency) Panel Efficiency指太陽能板的轉化效率,簡單來說,兩塊一樣尺寸的太陽能板,吸收一樣的太陽光為前提,擁有較高Panel Efficiency的太陽能板能夠轉化更多電力。代入一些數字,就是在標準測試環境(Standard Test Condition)之下,即1000W/m2,假如A板和B板的一樣都是2平方米,假如A板能夠發出400W的電,而B板能夠發出420W的電,那麼 A板的Panel Efficiency就是400/(1000*2) =20% B板的Panel Efficiency就是420/(1000*2) =21% 以目前科技來說,矽的光電轉化效率如果有20%以上,已經是很不錯的。事實上,就算一些還在實驗階段的矽類太陽能板,都只能達至25-27%的轉化效率。 系統產能 (Yield) Yield指太陽能系統的年產量,單位是kWh(1kWh即是一度電),十分容易理解,即一套太陽能系統一年可以產生幾多度電,這個參數是把所有損耗計算扣除,實際生產多少電力,但Yield並沒有太多意義,因為系統的大小不一,單以yield來看,根據未能決定系統的質素,所以行內通常使用Specific yield,即是把yield除以System capacity,例如一套10kW(DC)的系統,一年能產出12,000度電,Specific yield= (12,000kwh)/(10KW) =1,200 kwh/kw 以香港的地理位置來說, Specific yield一般能達到1,000-1300kWh/kW 為什麼以Specific yield來比較系統效能就一目了然?因為可以不管System capacity,比方以香港為例,系統設計者只要看到Specific yield低過800 kWh/kW,就是代表放板的位置陰影比較大,或者Availability 比較低,對於系統設計十分有用。 效值 (Performance Ratio) PR(Performance Ratio) 指「實際發電量」與「理論發電量」的比,主要是量度究竟電從太陽能板上產生後,經過多重的損耗(system loss),例如電線、集線器、逆變器、火牛等等,實損失多少才能進入電網,行內rule of thumb:一套正常的系統,PR達至75%以上就算合格。另外 ,PR通常是用來放在承建商的合約中,要求承建商確保系統一年內維持某的PR,例如75%或以上 ,否則會產生Liquidation damage。當然,PR越高越好,但當PR已經有80%以上時,每提升1%都會令成本大增,所以成本與效益之間的平衡需要拿捏好,考的就是承建商的技術和經驗。... 應該用Optimizer (優化器)嗎?04/09/2020inverter / trending傳統的逆變器(String inverter),是以每串太陽能板(約16-20塊)作為單位進行效能最佳化—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但問題是,很多時候不是每塊太陽能板都輸出同樣的電壓,而且假如有陰影時,因為一串太陽能板是串聯起來的(in series)的,所以只是一塊太陽能板受陰影影響,整串的效能都會大打折扣。而Optimizer不同的是,它以每塊太陽能板作為單位進行優化,而且optimizer會使電流會自動繞過有陰影的板,避免一塊有陰影的板影響整串太陽能板的效能,這就是Optimizer能夠提升系統輸出的原因,並不是有些人所想的optimizer能夠「憑空」製造更多電力。當然Optimizer還加另外的功能,例如每塊板進行監控、火災快速斷路等等實用的功能,這使到這幾年Optimizer十分受歡迎,尢其是C&I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的項目。 聽起來optimizer十分美好,那豈不是所有太陽能板都應該加上optimizer? 要問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optimizer的一些缺點。 系統成本增加 現在大多的optimizer都是Retrofit,意思是承建商必須每塊太陽能板都連接一個optimizer,每個optimizer都需要數百元,價錢接近太陽能板的50%-60%,這無疑增加整套系統的成本,同時因為系統的複雜性,所以安裝及調試需要更多人力和時間,例如optimizer的監控系統需要記錄每塊板的位置和排位,十分花時間,在人力成本高的香港,絕對使整套成本提升不少。 影響效能(假如陰影不嚴重) Optimizer自己也是電子零件,需要「吃電」才能達至以上眾多的功能,沒錯,在陰影環境時,optimizer可以為系統回收一些電力,但沒有陰影時,optimizer卻會吃電,使效能受到影響。假如在沒有陰影的天面上,optimizer可以回收的電力其實十分有限,很多時候甚至未能補償提高了的成本。 維護成本 有研究顯示,如果用傳統逆變器(String inverter)的太陽能系統有2000個電子零件,那用了Optimizer的系統就會有大約60,000個電子零件,在朝濕和炎熱的地區如香港,對室外電子零件的挑戰十分大,所以Optimizer的壞機率其實不低,在香港就更加高,基本上25年的生命周期中,需要更換Optimizer的機率很高,雖說通常Optimizer有25年的Product Warranty,但人力成本比機價昂貴很多倍,尢其在香港,其實慳下來的電,未必能抵回多出來的成本。 Optimizer的好處很多,智能監控、系統優化等等,最重要是令到整套系統十分智能化,所以近十年大行其道,尢其在C&I領域,話雖如此,但Optimizer其實亦有短處,例如成本高、維護問題等等,所以用不用Optimizer其實不應該一概而論,建議大家可以兩個方案都考量,看看哪一個方案較適合自己的項目。... 淺談太陽能融資方案02/09/2020development / trending其實要建一套太陽能系統,有很多種融資方法,我會把他們歸類成三類型,包括1)自資,2)銀行融資和3)太陽能投資者融資。 自資 這種方法最直接,亦都是大多數小業主會選用的方案,因為項目總數不大,對現金流不成問題,而且系統的擁有權屬於自己,不需要把收入分期還款,全數歸自己,自負盈虧,十分直接。但壞處是,項目太大的時候,天台業主又未必有太陽能知識,如果全資建成後,要花時間去自己找人維修和保養,而且容易比承建商以花言巧語用次級材料,(我見過有承建商說中國的Goodwe逆變器與德國SMA同級),所以天台業主很多時會選擇專注自己的本行,把風險轉移給第三方,例如銀行或太陽能投資者,所以有 2和3方案。 銀行融資 銀行融資亦分Pre-built financing(建成前), built-asset financing(建成後) 兩種。前者在外國十分流行,特別是建一些公用級別的太陽能場,這種項目極少人會純Equity投資,加上外國銀行對於太陽能並不陌生,所以有質素的項目不難拿到融資,但在香港,以未有現金流的太陽能項目向銀行借錢並不容易(除非項目不大,用P-loan形式借),一來香港銀行普遍不理解太陽能收入模式,二來行業在香港比較新(沒很多track record),所以香港業主拿到的通常都會使用後者,即建成後的融資,當太陽能並網後,就會有上網電價的收入,業主可以把有現金流的系統抵押給銀行,進行融資,把資金回籠。這個方案,雖然錢已回籠,但整套系統十數年的維護問題卻未有解決。 太陽能投資者融資 這個方案亦是承建商經常說的「零成本方案」,由承建商(其實很多時候承建商的錢從不同太陽能投資者來,這部分有稍後再說)出錢興建,所以太陽能系統的擁有權屬於承建商(至少上網電價期間),好處是業主無須付出建設成本,節省找融資的時間,亦無須處理十數年的維護,同時因為系統屬於承建商,所以他們會「自覺」把系統維護好,免除業主後顧之憂,例如迪士尼,海洋公園的太陽能就是用這種方案建成的,但這個方案通常出現於有規模的項目,村屋規模對於有質素的投資者來說不夠經濟效益,雖說如此,筆者也認識一些專門投資村屋項目的投資者。 這個方案可以比喻作業主把閒置無用的天台租給承建商,不需付出一分一毫,每月獲得穩定租金。既然這個方案那麼好,那壞處是什麼?既然業主的風險很低,而且無需起始成本投入,所以回報率是三者最低,其實亦十分合理。... Tesla 的Solar Roof/Powerwall能夠取得上網電價嗎?30/08/2020inverter / panel / trending相信大家最近對Tesla(特斯拉)這個名字不會陌生,不少人因為Tesla使財富翻了幾倍,Tesla的股價,由一年前的$220,暴漲了10倍,到前幾天的$2150,總市值4000億美金。 Tesla除左賣最廣為人知的電動車Model S, 3, X, Y(SEXY系列) 之外,Tesla還有自家的Solar Roof, Powerwall, 三樣加起來成為整套電動車加太陽能發電完整家用再生能源解決方案。電動車為人究病的其中一點是,市電大多都是從煤炭和天然氣電廠出來*,所以只是把污染從市區轉移到發電廠附近,而Solar Roof + Powerwall 就正正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可以令充Tesla的電是來自乾淨的太陽能。 Solar Roof作用與太陽能光伏板一樣,把陽光轉化成直流電,只是Solar Roof更美觀,適合一些希望保留瓦頂的業主,而Powerwall其實就是電池加上電池逆變器,作用就是把Solar Roof產出的電儲存在電池中,到晚上沒有太陽的時候就把電調出來使用或將你的Tesla電動車充電。更有趣的是,假如你的Tesla在白天一直停在家沒有使用,Powerwall甚至會把剩餘的電儲存在你的Tesla中**,到晚上假用Powerwall不夠電,會從你的Tesla中提取電,對於電費分時段收費的地區十分有用。 Credit: Tesla 那麼,Tesla的整套系統能在香港使用嗎? 技術上這套系統是全球通用,底層技術同樣是太陽能光伏系統,所以Solar Roof 加上光伏逆變器是可以取得上網電價的,但因為Solar Roof並不便宜(加上Tesla專用的安裝和維修),最重要的是瓦頂形式太陽能板(Solar Roof)並不適用大部分香港家用或商用的天台,所以很難在香港見到大規模使用。另外,以現時香港的上網電價結構和電費時段劃一,安裝儲電裝置例如Powerwall,經濟上其實並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就算技術上可行,用家卻沒有安裝的原因。 但將來當電池成本大幅減低時,每一套太陽能都應該配在電池,這才能發揮再生能源的實際威力,事實上全世界都期待電池的發展,相信這也反映在Tesla近來的股價當中(亦包括一眾電池廠商)。 *其實很多歐洲國家例如挪威,德國等等,可再生能源佔市電已經超過50%。 **當Powerwall的電池已經充滿,會把Solar Roof的剩餘電力儲存在你Tesla的電池中。 Credit: Tesla Reference https://cleantechnica.com/2019/08/08/an-inside-look-at-the-components-that-go-into-a-tesla-solar-roof-installation/ https://www.tesla.com/en_HK/powerwall... 安裝並網太陽能流程(3)28/08/2020development5. 遞交校驗報告 根據電力公司的建議程序,當完成整個系統後(包括太陽能板結構、駁線和逆變器等等),承建商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檢驗和測試證明系統運作良好,即是T&C (Testing and Commissioning),然後遞交校驗報告給電力公司,收到報告後電力公司才會派員安裝電錶。這一步主要是避免承建商草草了事,卻叫電力公司人員到場安裝電錶,要知道電力公司電錶組人手有限,假如很多項目都因為未過測試就把電力公司人員叫來,會大大減低整個香港上網電價並網的效率。 話雖如此,有很多承建商都會用一些校驗報告的「模板」去證明測試完成,根本沒有真正進行測試,當電力公司人員到現場測試就無辦法通過,所以業主需要多加留意,要知道每度電都是收入,每次延後都是成本。 6.電力公司掛錶,系統上網 把上述的文件都交妥後,電力公司會派人員到場檢查,主要是看看系統是否如承建商提交的系統配置一樣,要知道有些承建商把太陽能板功率偷工減料又或者故意加大交流電部分去賺取更多收入,把太陽能板、逆變器、火牛等等都檢查完畢後,就會將進行一系列的測試,例如電流、Anti-islanding等等,熟手的師傅一小時左右便完成整個過程,測試完成後就會把電錶掛上,正式開始收取上網電價。 7.營運及維護 恭喜,當成功掛錶後,你就能擁有一部以陽光生財的機器,而且太陽能光伏系統不需要太多的維護和保養就能正常運作十至二十年,(取決於品牌質素,詳情可參考我之前關於逆變器的文章)太陽能板只需要清水清潔就可以,而逆變器和變壓器就建議放到陰涼和乾爽地方,能有效減少壞機。業主也建議將逆變器接上互聯網,然後安裝逆變器提供的手機應用程式,定時監測產能情況,如有異常情況,應用程式會提醒業主,令到系統不會壞機幾個月才被發現。 Reference https://www.clp.com.hk/zh/community-and-environment-site/Documents/TC%20Procedure%20Form%20(Chi)%20Apr18%20final.docx... 安裝並網太陽能流程(2)23/08/2020development3 遞交系統操作程序 收到申請通知書的同時,中電會以電郵向承建商提醒,要求承建商遞交系統操作程序,建議承建商於工程未開始前遞交,因為操作程序需要更多詳細設計圖,包括詳細單線圖(隔離點)、最終佈局圖、電錶位置及路線圖等等,事關中電會根據情況提出修改意見,以避免完工才發現不符合電力公司的標準,變相承建商付出更多成本和時間,所以施工前遞交十分有用。我把中電提供的範本放在下面的Reference。 即是如此,有很多承建商都會收到申請通知書就馬上開工,操作程序也拖很久才遞交,出現問題時就需要到現場進行修改設計,對業主來說增加不少風險。 4 系統安裝 施工時可以注意的地方很多,就算當初承建商說得幾天花龍鳳,實際施工卻是另一回事。 首要注意是天台防水(多數是村屋太陽能),盡量避免鑽穿,盡量避免鑽穿(很重要),因為就算師傅手工幾好,天台穿了就是穿了,日後十幾年的時間,香港颱風和雨水又多,無可能保證不漏水,所以不鑽穿就能避免這個問題,而鑽進牆身時亦要求承建商加倍小心,其次就是風力問題(多數是商業項目遇到),商業項目基本上九成都是用混凝土的重量(Dead load)把整套系統壓在天台上(不會鑽穿),避免太陽能板被吹走,但同時要留意天台的承重是否足夠,事實上香港有很些舊樓的承重甚至不足1 KPa (1平方米可承受100KG重量),如果需要很重的混凝土抵禦颳風,可能對天台的結構造成問題,所以商業項目通常都會僱用注冊結構工程師(RSE)進行風力和承重評估,以證明太陽能系統能夠抵禦颳風,同時沒有對天台的結構造成問題。 其次還有很多,例如太陽能板傾斜角度和方位、不銹鋼或鋁?、銅線粗幼、陰影問題、變壓器和逆變器選擇等等,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說。 https://www.clp.com.hk/zh/community-and-environment-site/Documents/RE%20Operation%20Procedure%20Template%20(Chi)%2020190204.docx... 安裝並網太陽能流程(1)20/08/2020development整個並網太陽能系統的步驟,其實可以簡單分開七個步驟,以下例子以香港作為參考,但其實其他地方亦大同小異。 1 前期實地勘探 承建商會到實地進行勘探,了解實際環境情況,因為有很多物件在建築圖上沒有顯示,但太陽能系統的性能對於陰影極度敏感,陰影可以影響一年幾%的產量,例如避雷針、冷氣、欄杆等等,所以承建商會盡量選擇沒有陰影的位置放板,另外,承達商會選取最合適的連接點,接駁電網。這一步只需要設計基本的太陽能系統布局圖和線路圖(這一步不需要詳細設計),給電力公司作初步審核,下圖是中電給承建商的例子: 基本佈局圖 基本線路圖 2 網上遞交上網電價申請表 以中電為例,電錶擁有人(account holder)必須以中電網上戶口遞交申請(記得一開始可以遞交正本,但中電為增加效率而轉為只可以網上遞交),把(1)所的初步設計圖交上中電作為審批,為期大約2-3星期,這一步驟,電力公司會審核申請人的設計圖,但最主要的目的是容量審核,看看該區的輸電系統是否可以容納申請人的太陽能系統(記得2019年初有新聞說中電強行降低很多申請人的系統容量,令到他們蝕錢,其實那些大多是偏遠新界地區的倉頂,原本的輸電系統根本容納不到數以百計千瓦(KWp)的太陽能系統,而那些倉地很多時都沒有這麼大的耗電量,其實也不符合當初上網電價鼓勵的在電消耗原則)。如果無意外,申請人將會收到如下圖的申請通知書,知會申請人結果,通知書最重要是看1)實際審批容量和2)最後並網日期。 Reference PV Guidance Notes 2019, EMSD https://www.clp.com.hk/zh/community-and-environment/renewable-schemes/feed-in-tariff... 上網電價補貼 vs 淨計量電價補貼08/08/2020metering談談再生能源政策。比已經很成熟的化石能源,再生能源的發展還是比較年輕,尢其是十年前成本比起傳統能源既昂貴,又不穩定,但只要因為環保的大趨勢再加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只要一定時間,再生能源必定取代傳統化石能源。所以初期的發展,必須要以政策去扶持再生能源發展,說到最正接的政策,一定是「補貼」,故明思義,就是直接以金錢補貼安裝了再生能源,方式通常是比當地獎勵他們以生能源產出的電力,「上網電價(Feed in tariff)」和「淨計量電價(net metering)」。 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上網電價,因為香港是使用FIT作為補貼方法,其實在世界其他地方,比如美國和菲律賓都是用淨計量電價,那分別是什麼? 相同的地方 「上網電價」和「淨計量電價」兩者都是推動再生能源的環保政策,以補貼方式鼓勵用家安裝再生能源系統。 不同的地方 「上網電價」的概念十分簡單,電力公司以較高價錢回購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以香港村屋為例子,住宅用電大概是港幣一元一度度(1HKD/KWH),最高的上網電價有港幣五元一度電(HKD5/KWH),足足高了五倍,為用家提供吸引的回報去投資再生能源。實際操作是,首先於再生能源系統旁邊安裝上網電價電錶,計算再生能源的產量,只要產生電力一經過再生能源電錶,電力即刻被電力公司回購,然後電力會在地消耗,假如在地沒有需求或者大過需求,電力就會走出該地,經電網到其他有電力需求的地方,所以電力公司亦會把原本的單向供電電錶換成雙向的電錶,務求達至「可入可出」。(經常有人問,因為被回購後的電力會首先在地消耗,那我豈不是既賺取上網電價,再賺取免費電力?其實一經回購的電力已經屬於電力公司,電力公司會以普通電價向你提供電力,就算如此,以今天的高比率上網電價,對用家仍然十分吸引。) 「淨計量電價」更加簡單,只需一個電錶即可(上網電價需要兩個電錶),實際操作是,再生能源電力會首先在地消耗,抵消市電的供應,假如在地沒有需求或者大過需求,電力就會走出該地,原理跟上網電價一樣,不一樣的是價錢,因為電力公司只會用「市價」向你回購多餘的電力,而且有很多地方,回購的額度是有限制的,例如一個月最多只能回購800度電,所以用戶要自行安裝智能系統去限制每月「額外供電量」。 以一普通家庭為例 月總用電量是1000kwh;再生能源系統今個月的產量是1200kwh;市電價錢是1hkd/kwh;上網電價是5hkd/kwh 上網電價淨計量電價應付電費 1000kwh * 1hkd/kwh – 1200kwh *5hkd/kwh =-5000hkd1000kwh*1hkd/kwh – 1200kwh*1hkd/kwh =-200hkd *負數即是電力公司會向用戶支付現金或者電力credit形式撥入下期帳單 總結來說,對於用家來說,上網電價比淨計量電價划算得多,因為回報高而且系統設計簡單,但跟據經驗,政府通常會以上網電價作為開始,大力鼓勵再生能源,然後當市場慢慢接納開生能源,加上太陽能系統價格下降,政策就變成鼓勵淨計電量,因為有電網的負荷影響較低、鼓勵再地消耗等等好處,日後當電池價格再一步下降時,更可推出Peer-to-Peer electricity trading的方式,但對於香港來說,都比較十分遙遠。 今期比較複雜,如有模糊地方,還請見諒。 Reference http://blog.appliedmaterials.com/feed-tariffs-or-net-metering-what%E2%80%99s-difference Tan, R. H., & Chow, T. L. (201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ed in Tariff and Net Metering for UCSI University North Wing Campus with 100 kW Solar Photovoltaic System. Energy Procedia, 100, 86-91.... 逆變器04/08/2020inverter逆變器 太陽能系統中最重要的組件,除了太陽能板,就是逆變器(inverter)。以汽車作比喻,如果太陽能板是汽油,那逆變器就是引擎,把汽油的能量轉化成推動力。 什麼是逆變器? 逆變器將太陽能板產生出來的「直流電」轉換成電網和家電所使用的「交流電」。讀過物理的會知道,Tesla發明的交流電在遠距離傳輸的損耗比直流電少很多,所以現代的電網大多使用交流電,家電最後再把市電的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使用。無論把太陽能產生的電在地消耗或者回饋電網,都需要以交流電傳輸,基本上每套太陽能系統都有逆變器。 下圖的PV INVERTER就是逆變器,基本上它是太陽能系統的中樞,連接太陽能、市電、家中的家電。 選擇逆變器 逆變器可以說是太陽能系統中損耗率最大的組件(不計追日系統),因為太陽能板與其固定結構都是靜態的,基本上十至二十年不用維修是十分平常,但逆變器就不一樣,它內部的電子零件複雜,而且每天因為陰晴的天氣會不斷開關,再加上MPPT無間斷地尋找最佳發電位置,所以電子零件損耗十分大,業界的Rule of Thumb,逆變器壽命通常是5—10年。當然,逆變器質量也會影響實際壽命,我見過有某德國牌子的逆變器運作十五年以上都不用維修。 行內人就知道,與太陽能板有些不同,逆變器因為損耗大,次級品牌的逆變器更換率是十分高的,相反太陽能板就算功率差了1%,對於系統影響不大,至少不會令整個系統停頓,所以為什麼外國的公用級別(2MW以上)的太陽能發電場多數使用Tier 1的中國太陽能板加上歐洲的逆變器,達至最佳的成本效益。 因為逆變器的好壞是直接影響維修的成本,所以寧願使用較貴較高質量的歐美逆變器,務求一勞永逸。要知道系統停機、安排維修和更換零件的成本更大,很多承建商不會告訴你這些,務求以較低的起始成本「氹你落搭」,反正以後維修都是找他做,變相貴幾倍,所以國產平價逆變器長遠並不划算。很多人誤會,以為要買貴板,其他零件隨便就可以,其實以長遠來說,寧願太陽能板使用國產,都要買有質素的逆變器,因為Tier 1板的效能的差別並不大。 下圖靠右的品牌都是較昂貴的歐美品牌,例如德國的SMA, 奧地利的Fronius 等等, 基本上選擇這些有幾十年歷史的老牌子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大問題(就是起始成本較大,但維修成本低)。至於近十年才興起的以色列品牌SolarEdge,它的原理與一般逆變器有些不同,它的原理更像Microinverter,是以每塊太陽能板作為單位去進行優化,它的智化性頗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歡,但因為公司歷史較短,要一點長時間才能驗證到公司所說的保養承諾。 Reference Huawei, Sungrow and SMA dominate global inverter market https://www.solarquotes.com.au/solar-brands-trust.html... 太陽能模組(太陽能板)19/06/2020panel說到太陽能零部件,通常第一樣會起的就是太陽能模組(太陽能板)。 大家日常能見到的太陽能板,它的構成簡單來說就是將太陽能電池片串聯地銲接而成,加上鋁的邊框和玻璃面和透明背板, 幾樣簡單的零件組作後就成為大家日常見到的太陽能板,而太陽能電池片的製造和硅的生產是更上游的產業,有機會再跟大家詳細討論。 其實太陽能並非近十年才有的科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 Bell Labs已經發明出高效的太陽能板, 而七八十年代便有太陽能系統在歐美地區陸續建成,卻因為成本效益問題,無辦法大規模應用,直至近十年因為中國太陽能產能以「低成本,高效益」才顛覆整個行業(雖然有很多人歸究於中國對於環境保護的寬鬆),令太陽能得以成本一降再降。過去十年,太陽能發電的成本足足降低了82%(PV Magazine),世界的太陽能總安裝量亦提升了好幾倍。 五花百門的太陽能板生產商 因為太陽能生廠商技術的門檻不算高,所以這十年來太陽能板的生產商愈開愈多,導致品牌多如繁星,令消費者不知如何選擇,那業內人士一般如何選擇太陽能板品牌?其實消費者大可在Google搜尋”solar panel tier 1 list”, 彭博新能源每季都會列出世界一級的太陽能板生產商以及他們的出貨量, 雖然在Tier 1 list上面都有良莠不齊的情況,但至少比起不在Tier 1 list上的生產商更有實力, 要知道太陽能系統的壽命至少20年, 廠商大倒閉, 太陽能板的保養服務就會化為烏有。 以上是2020第一季,在list上面的都是有實力的生產商,各公司都各自有自己的賣點,例如更好的玻璃品質, 更長的保養年期,更高的效能等等。而且由上述列表可見,頭十大的公司幾乎都是中國生產力或者是有中國背景的公司,可見在光伏模組這領域(逆變器卻不太一樣, 稍後討論),不一定國產就是差劣,可以說最好和最差的品牌都在中國,最重要是懂得選擇。而香港本地承建商經常吹棒的LG品牌,在世界上的排名其實不算靠前。 Reference Solar costs have fallen 82% since 2010 Latest Tier 1 Solar Panels List 2020 (Q1, Q2 update). https://ourworldindata.org/renewable-energy#installed-solar-pv-capacity 備注:以上內容是指太陽能光伏(solar photovoltaic), 請不要將其與太陽能熱水(SWH),聚光太陽能(CSP)系統混為一談... 市場動態 實踐低碳經濟:賽馬會夥拍 10 非牟利機構建太陽能發電平台(StandNews)07/10/2020news 薄膜太陽能也出現串疊型設計,理論效率達 34.45%(TechNews)07/10/2020news 香港綠色債券報告2020(Sina)22/09/2020news 看好住宅與商用市場,薄膜太陽能廠 First Solar 進軍分散式發電(TechNews)11/09/2020news 政府是推展再生能源發電的大山(Standnews)05/09/2020news 黃錦星指上網電價申請破1萬 產電夠3個太古城用(Headline)27/08/2020news 科大宣布校内將建全港最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系統 料每年產300萬度電(MingPao)26/08/2020news 太陽能如何與農田和平共處?看荷蘭的農電互利共生經驗(TechNews)25/08/2020news 楊書健: 【欲言不止】後疫情 舊科技將迅速被淘汰 (HKEJ)15/08/2020news 疫後復蘇:奔向零碳的香港議程(MingPao)23/07/2020news 將軍澳堆填區裝太陽能板供電300戶(Headline)08/07/2020news 上網電價最新錄逾8,500項目 黃錦星: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微跌(TOPICK)30/06/2020news 聖保羅書院天台裝太陽能板 一年節約25%電費衍生大量學習機會(HK01)17/06/2020news 太陽能車棚省電兼賺錢 家用太陽能發電可賣予中電、港燈 4年即回本!(Edigest)13/05/2020news 中電「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計劃已收逾8400份申請(RTHK)11/05/2020news 無懼糧食危機:太陽能浮動農田(Standnews)06/05/2020news 劉永生中學裝太陽能板 電價收益推動環保(Upower)04/05/2020news 住所裝太陽能板賺電價 獲豁免課稅生效(Skypost)21/03/2020news 【上網電價】黃錦星:兩電已批出逾6000宗申請 每年產9100萬度電(HK01)22/01/2020news 利豐中心耗資350萬天台鋪太陽能板 年產逾14萬度電(HK01)12/12/2019news 釋放農地發電潛力 業界促放寬申請(on.cc)04/10/2019news 【上網電價】中電接獲逾4300宗申請 料每年減約3萬噸碳排放量(HK01)28/08/2019news 中學天台設太陽能板 售再生能源發展STEM(HKEJ)14/08/2019news 迪士尼鋪4500塊太陽能板 「蟻俠」天台可發電 夠564戶家庭用1年(HK01)19/07/2019news 【上網電價】海洋公園冰極天地鋪600塊太陽能板 年產近20萬度電(HK01)16/05/2019news 【上網電價】荃威花園擬安裝太陽能發電增收入 街坊批魔鬼在細節(HK01)19/04/2019news 【上網電價】1400宗申請6%已接駁電網 地區密集超負荷令電壓驟升 (HK01)23/01/2019news 【上網電價】700業主裝太陽能板賣電賺錢 私廈天台都可以參與(HK01)19/11/2018news 【上網電價】逾四萬丁屋 5月初可向中電申請太陽能發電(HK01)20/04/2018news 海洋公園建太陽能板料年賺80萬 港燈上網電價即日接受申請(TOPICK)28/08/2017news 129 Total Capacity (MW) 總裝機容量(兆瓦) *資料來源:CLP官方網站 Last update 08/2020 想知道更多資訊? 聯絡我們